暨阳怀古二十三首 其十四 ①席帽峰
有元至正间,暨阳成盗薮。
乡民多胁从,帅欲骈民首。
徵士为帅言,民特失父母。
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
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
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
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
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
乡民多胁从,帅欲骈民首。
徵士为帅言,民特失父母。
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
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
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
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
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元朝末年一个发生在暨阳(今江苏江阴)的真实故事,歌颂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民间贤士。
故事背景是元朝至正年间,暨阳盗贼横行,很多老百姓被胁迫加入。带兵的将军想用屠杀来震慑百姓,准备把参与的老百姓全部砍头。这时当地一位有学问的隐士(徵士)站出来劝说将军:这些百姓只是失去了父母官的保护才误入歧途,他们本心并不坏,如果好好安抚,都能成为良民。
将军被这番话打动,取消了屠杀令,一句话就救下了上万人的性命。这位贤士不图虚名,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都被拒绝,无论是元朝末年张士诚建立的"伪吴"政权,还是后来的明朝洪武皇帝请他,他都坚持隐居不出。
诗人用"云中飞龙"比喻这位高洁的贤士,说他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家乡人永远铭记他的功德,连胆小顽劣的人都被他的品德感化。诗人认为这样德高望重的乡贤,完全有资格享受当地祭祀(社公酒)。最后把他比作东汉末年避世隐居的管宁、邴原、王烈等贤士,说千年之后又出现了这样的人物。
全诗通过一个救人故事,展现了三个闪光点: 1. 智慧的力量:一句劝谏胜过千军万马 2. 仁者的担当:危难时刻敢于为民请命 3. 高洁的品格:功成不居,淡泊名利
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做官显贵,能在关键时刻为民解难、坚守本心的人,同样值得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