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范伯玉的官员的送别诗,赞美他忠诚报国的品格和即将赴任的壮志豪情。
前四句说:富贵对每个人意义不同,而范伯玉一生以忠诚正直闻名。他不需要像别人那样急着辞官归隐,因为他始终把报效国家放在第一位。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范伯玉不贪图安逸、一心为国的可贵品质。
中间两句写他的仕途:做官能得到皇帝赏识("通籍官联"指在朝廷任职),家族也因他受皇恩而感到荣耀。说明他不仅个人优秀,还能光耀门楣。
最后两句是送行情景:在秋高气爽的九月,范伯玉乘船西行赴任,秋风凛冽反而更显壮士豪情。"瞻天"二字既指面见皇帝,也暗含对理想的追求;"霜风壮客程"用秋风反衬出主人公昂扬的精神状态。
全诗通过"忠鲠""报国""瞻天"等关键词,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不慕荣利的官员形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秋风中扬帆远去的背影,让人感受到古代士大夫"明知前路艰难仍毅然前行"的家国情怀。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