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短诗描绘了一个寂静幽深的僧院夜晚,通过两个画面传递出禅意与孤寂感。
第一句"断香浮缺月"像电影特写:香炉里将熄未熄的残香升起青烟,与天上不圆满的月亮相互映照。"断"字既写香将燃尽,也暗指思绪的断续;"缺月"则暗示着人生的不完美。飘渺的香烟与清冷的月光构成虚实相生的画面。
第二句"古像守昏灯"把镜头拉到室内:斑驳的古老佛像在昏暗的油灯映照下若隐若现。"守"字用得极妙,既写佛像静静伫立,又让人感觉是佛像在守护着这点微弱的光明。千年佛像与摇曳灯火的对比,传递出时光凝固的永恒感。
全诗仅10个字,却用"香-月""像-灯"两组意象,构建出空灵深远的意境。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残香、缺月、古像这些细节,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夜宿僧院时那种淡淡的孤寂,以及对生命、时光的静默思考。就像一幅水墨画,留白处反而引人遐想。
苏舜元
(1006—1054)绵州盐泉人,字才翁。苏易简孙。仁宗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明道中为扶沟主簿,出粟救济饥荒。景祐四年知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皇祐元年知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为人精悍任气节,诗歌豪健,尤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