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帜

大宋忠臣牟大昌,义兵今起应天祥。
赤城虽已降为虏,黄山不愿为之氓。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名叫牟大昌的宋朝忠臣的爱国情怀和反抗精神。

第一句"大宋忠臣牟大昌"直接点明主人公的身份——他是宋朝的忠诚臣子。第二句"义兵今起应天祥"说他现在组织起义军,响应天意的号召("天祥"可以理解为上天的旨意,也可能暗指南宋名臣文天祥)。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虽然"赤城"(可能指某个重要城池)已经投降敌人,但"黄山"(可能指另一处地方或象征气节)却不愿做敌人的顺民。这里通过地理对比,突出了不屈服的精神。

全诗语言直白有力,通过"忠臣""义兵""不愿为虏"等词语,塑造了一个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大势已去却仍坚持抵抗的悲壮气概,就像说"即便别人都投降了,我也绝不低头"。

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正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精神品质。诗中地名可能是虚指,重点在于表现面对强敌时,有人选择屈服,但也总有人选择坚守的民族骨气。

牟大昌

(?~1276),字逢明,号北黎,茅畲人。幼读史传,慷慨有志,见宋室将倾,闻鸡起舞。南宋德祐二年(1276)一月,元伯颜攻陷临安,丞相文天祥义檄四方兵民抗元,牟大昌和侄牟天与召集乡里响应,浙东提刑杜浒荐举牟氏叔侄为正副将军。同年十一月一日,元兵从台州发兵,牟大昌率数百乡里少年扼守黄土岭,战旗书“大宋忠臣牟大昌,义兵今起应天祥。元兵抢山,牟大昌执大刀,牟天与持铁帚奋勇抵抗。终因兵寡力疲,牟氏叔侄与数百弟子全部阵亡。次日,元兵一路烧杀,直抵茅畲,杀牟大昌子茂才、僧儒、文儒,从妹则娘投崖死,兄士伯二女自缢,宗族被害无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