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林隐居图,充满自然野趣和隐逸情怀。
前四句是"环境描写":翠绿的山谷小路旁,清澈的溪水映照着丛丛药草。诗人卷起帷幔,看见群峰环绕,仿佛在等待隐士的到来。这里用"巾舄"(隐士的衣鞋)代指隐士,把山峰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中间两句写"隐居生活":心境超脱时,连鱼鸟都变得亲近;行踪隐秘处,猿猴麋鹿都成了伙伴。这两句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了隐士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是"未来打算":诗人准备再次划船出游,去往钟声悠远的东林。结尾的钟声余韵袅袅,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山谷、溪流、鱼鸟、钟声等意象,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传递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态度。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