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寄韩弇(一作秋夜寄司空文明)

独坐知霜下,开门见木衰。壮应随日去,老岂与人期。
废井虫鸣早,阴阶菊发迟。兴来空忆戴,不似剡溪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冬夜独坐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象的衰败暗喻人生的衰老与孤独。

开头两句写诗人独坐时感受到霜降,开门看到树木凋零。这里用"霜下"和"木衰"两个意象,既点明季节,又暗示年华老去。"知"和"见"两个动词,表现出诗人敏锐的感知力。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壮应随日去"说壮年时光像太阳一样必然消逝;"老岂与人期"用反问语气,表达衰老不请自来的无奈。后两句用"废井虫鸣"和"阴阶菊发"两个细节,井已废弃却仍有虫鸣,台阶背阴处菊花晚开,暗示诗人虽处逆境仍保持生命活力。

最后两句用典故表达遗憾。诗人想起东晋名士戴逵雪夜访友的雅事,但感叹自己已没有当年剡溪访友的兴致。这个对比凸显了诗人当下的孤寂心境。

全诗以冬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典故运用,将自然界的衰败与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人到暮年的孤独感和对往事的怀念。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人生感悟。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