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伯言南归

战国之士群好游,漆园仙吏敖独不。
偶出贷粟监河侯,嗒焉隐几夫何求。
汉士执经意酋酋,子长足迹半九州。
海岳寄观万里收,归来金匮罗千秋。
一隐一宦梢不侔,天遣二鸟鸣相酬。
我识先生文所繇,气则腐史神庄叟。
非独貌合彊镌锼,高怀逸趣自可畴。
少日才名岂谬悠,京居廿载拙比鸠。
黄门怀椠聊淹留,今竟悠然指故邱。
青溪旧宅邻潮沟,敬亭山居拟探幽。
著书何必缘穷愁,千载相从颇绸缪。
论文如水以石投,文章极境高岑楼。
洎乎上与神者谋,庖丁目视无全牛。
扫落秕稃养空浮,行矣众盲失离娄。
敬为先生举饯瓯,愿寿而康食忘忧。
好学为福耄敢偷,卮言漫衍不自休。
成唐一经手刊脩,亦元亦史汎虚舟。
江水门前万古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给朋友伯言南归的赠别之作,通过对比古今人物,表达了对朋友才华和品格的赞赏,以及对他归隐生活的祝福。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开头到"天遣二鸟鸣相酬"):
诗人用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 - 一个是战国时期不愿做官的庄子(漆园仙吏),一个是走遍天下写《史记》的司马迁(子长)。通过这一隐一仕的对比,暗示人生选择可以不同,但都能成就伟大。

2. 第二部分("我识先生文所繇"到"文章极境高岑楼"):
这部分直接赞美伯言。说他的文章既有司马迁的厚重,又有庄子的神韵。提到伯言在京城二十年默默无闻(拙比鸠),现在终于要回到故乡南京(青溪旧宅、敬亭山)。诗人认为伯言不需要像古人那样靠穷困激发创作,他的才华足以流传千古。

3. 第三部分(最后几句):
这是送别的祝福。诗人举杯饯行,祝愿伯言健康长寿、继续钻研学问。用"虚舟"比喻伯言超脱的心态,用"万古流"的江水象征他的文章和精神将永远流传。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历史名人作比,既显文采又加深意境
- 对朋友的赞美不落俗套,突出其独特气质
- 送别不伤感,反而充满对朋友新生活的期待
- 最后以永恒的自然景物作结,余韵悠长

诗人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价值不在于显达或隐退,而在于保持真我;真正的友谊是欣赏对方的本色,并祝福他走自己的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