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严先生祠 其七

高踪追诵躁心安,千仞层层一笑看。
白露求人咨榻好,红尘拍面上车难。
王风雉兔悲投网,孺子沧浪许濯冠。
历历桐君都看到,临渊肯作羡鱼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拜访严先生祠堂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前两句写作者追寻严先生的高尚踪迹时,内心却感到浮躁不安。站在高处俯瞰,层层叠叠的山峦仿佛在嘲笑他的这种浮躁。这里用"千仞层层"的壮阔景象,反衬出人心的渺小与不安。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白露求人"代表清新高洁的品格,而"红尘拍面"则是世俗的烦扰。作者用"王风雉兔"的典故(出自《诗经》,比喻贤者被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人才被束缚的悲哀。"孺子沧浪"则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表示要保持高洁品格。

最后两句写作者在桐君山(严子陵隐居地)上看得清清楚楚,面对深渊(象征严子陵的高洁品格)时,不会只是空怀羡慕之情。这里的"羡鱼观"出自"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暗示作者决心效仿严先生的高尚品格,而不只是停留在羡慕阶段。

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交织,表达了作者对隐士高洁品格的敬仰,以及摆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将内心的躁动与外界的宁静、理想的高洁与现实的污浊形成鲜明对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