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荣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云我因国破家何在君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谁作也抚诵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

我因国破家何在,君为唇亡齿亦寒⑴。
南渡岂殊唐社稷,中原不改汉衣冠。
温温雨气吞残壁,泯泯江潮击坏栏。
万里不归天浩荡,沧波随意把渔竿。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亡国之痛和家国情怀,语言直白却情感深沉。

前两句用"国破家何在""唇亡齿寒"的比喻,直接道出国家灭亡后百姓无家可归的惨状,就像嘴唇没了牙齿也会受冻一样。这种痛既是自己的,也是所有人的。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先说南宋和唐朝一样都是正统王朝,中原百姓依然保持汉族传统("汉衣冠"),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接着描写破败景象——细雨笼罩残垣断壁,江潮拍打着倒塌的栏杆,用潮湿阴冷的画面暗示国家覆灭后的凄凉。

最后两句突然开阔:虽然离乡万里、国家灭亡,但天空依然辽阔,索性在沧浪江边随意垂钓。这看似洒脱,实则藏着更深的无奈——既然无力回天,只能强作豁达。渔竿这个意象特别妙,既写实又象征,让人联想到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暗含"愿者上钩"的期待。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明明写的是撕心裂肺的亡国痛,却用"温温雨气""随意把渔竿"这样看似平静的词语来表达,这种隐忍克制的写法反而让悲痛更深。就像一个人遭遇巨大打击后,表面平静地说"没事",却更让人心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