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兄弟分隔两地、彼此思念的深情。
开头两句用登高望远的画面感拉开距离感:诗人站在福建的山上眺望湖北的天空,看到大雁飞行的队伍时断时连,就像兄弟之间虽然地理上被隔断,但情感始终相连。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表达思念:诗人把写好的书信藏在袖子里,想托人带给像仙女般住在云端的弟弟(双髻仙指年轻女子,这里可能是对弟弟的美称)。他说自己总有一天会去重游故地,却不知道弟弟何时能回乡。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虽然相隔千里,但兄弟俩的心事是相通的。诗人独自对着简陋的饭菜(箪瓢指代清贫生活)安静发呆时,忍不住发出叹息。这个画面特别真实,把思念化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让所有经历过离别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封朴素的家书,用望雁、写信、吃饭这些生活小事,把兄弟间说不尽的牵挂写得真挚动人。特别是"雁飞欲断势还连"这个比喻,既形象又饱含深情,成为全诗最闪光的句子。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