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深远的秋夜画面,传递出隐士超脱世俗的心境。
前两句"幽人夜不眠,松下倚寒石"像一幅剪影:一位隐居的高士深夜未眠,独自倚靠在冰凉的松石上。这里的"寒"字既写石头的凉意,也暗示秋夜的清冷氛围。不眠的隐士似乎在思考人生,又像在静静感受自然。
后两句"秋月落江潭,千里堪空碧"将镜头拉远:秋月倒映在江水中,月光洒向千里,整个天地都笼罩在澄澈的碧空之下。"落"字让月亮有了动态美,仿佛月光正在缓缓流淌。最后"空碧"二字尤为精妙,既写天空的明净,又暗含禅意的空灵。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隐士与松石融为一体,月光与江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纯净世界。诗人通过极简的笔墨,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静谧之美和隐者内心的平和,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