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充满禅意和洒脱感。
前四句塑造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修行者形象:这个叫"小一"的人默默无闻("何人识"),却自在遨游于天地之间。他像一只白鹤般清高孤绝,连象征隐逸的青山都不屑一顾——这种"连隐士标配都看不上"的描写,反而凸显了他更高的精神境界。
中间两句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修行之苦:铁钵因常年使用而发红,麻衣上沾满绒毛斑点。这些磨损的物件暗示主人公长期苦修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点出修行真谛:他不追求世俗名利,只向往陶渊明笔下"五柳先生"那样的隐逸生活。在夜深人静时踏月而归的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修行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全诗用简练的白描手法,通过"鹤"、"铁钵"、"麻衣"、"月"等意象,勾勒出一个超越俗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连隐逸都显得刻意"的极致洒脱,展现了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超脱。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