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集浮邱社 其二

闻道浮邱伯,淹留葛令车。
坡仙遗石后,秦尉筑坛馀。
未辟朱明洞,先寻水竹居。
古松犹驻鹤,丹井已生鱼。
晋代空玄理,流尘暗翠舆。
铜驼委荆棘,铁骑满郊墟。
游岳偕禽庆,全身拟大疏。
云霄双舄远,芝术一丘锄。
勾漏应难觅,桑田尚未淤。
不逢天上使,难辨石间书。
太史持龙节,南方建隼旟。
临关占气色,入幕引冠裾。
净土参禅寂,真宫听步虚。
城隅经草创,胜事借吹嘘。
眺览通冥浸,风谣变里闾。
台阶归有日,吟望正愁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浮邱山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战乱的感慨,最后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开头提到"浮邱伯"和"葛令"两位古代隐士,暗示这里曾是高人隐居之地。接着描写山中古迹:苏轼留下的石头、秦代官员筑的祭坛,但如今朱明洞未开,只能先找水边的竹屋栖身。松树上还停着鹤,炼丹井里却游着鱼,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部分转向历史兴衰的感叹:晋代玄学已成空谈,战火让翠绿山野蒙尘。铜驼铁骑象征王朝更迭,如今郊外满是战乱痕迹。诗人想效仿古代隐士禽庆和大疏,远离尘嚣过隐居生活。

后半段写现实困境:仙境难寻,沧海尚未变桑田。幸有朝廷使者持节而来,重整秩序。诗人参与修建城郭、传播文化,使民风改善。最后表达归隐之志:等台阶修好就归隐,此刻眺望远方,心中充满愁绪。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展现战乱时代知识分子既关心现实又向往隐逸的矛盾心理。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交织,既有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也有对人间疾苦的关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