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晚望

江亭闲寫望,秋景正无穷。
鸟没寒云外,帆归暮色中。
淡烟生极浦,败叶坠凉风。
回道闻渔唱,人家隔苇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亭晚景图,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

开篇点明地点和季节——诗人悠闲地站在江边亭子里远眺,眼前是望不到边的秋日风光。随后用两组动态画面勾勒出秋的寂寥:鸟儿飞入寒云消失不见,归帆缓缓融进暮色,一远一近,一高一低,让整个画面有了立体感。

中间两句转向细节描写:淡淡的雾气从远处水面升起,枯黄的树叶被凉风吹落。这里"极浦"指遥远的水边,"败叶"是秋天的典型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的氛围。最妙的是结尾:诗人转身时忽然听到渔歌,才发现对岸芦苇丛后隐约有人家。这个转折让冷清的画面前突然有了人间烟火气,就像黑白照片里突然出现一盏暖黄的灯,顿时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镜头:先是大全景展示秋景,接着特写飞鸟和归帆,然后捕捉雾气与落叶的细节,最后用突然出现的渔歌和人烟收尾。这种写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秋风拂面,听到隐约渔歌,看到暮色中若隐若现的灯火。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些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秋日既觉萧瑟又发现生机的复杂感受。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