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幼安濯足图

当涂睥睨汉家鼎,江左孙郎恣驰骋。茫茫九域战尘飞,洁身东适玄菟境。

黄云黯黯炎精昏,避地且复依公孙。公孙非有兴汉志,俎豆诗书聊共论。

谁云此地在东鄙,箕子旧邦风化美。同游不独邴与王,尚友欲追孤竹子。

猘子猖狂事渐非,扁舟浮海又西归。尚愁黄尘涴吾足,褰裳自濯沧浪溪。

沧浪之水清彻底,更欲枕流洗其耳。水中圉圉疑子鱼,似亦含羞倏惊逝。

嗟哉子鱼良可羞,昔为吾友今吾仇。何当一请尚方剑,断取头颅掷浊流。

现代解析

这首《题幼安濯足图》借古人濯足的画面,暗喻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抉择。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用历史典故铺陈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当涂睥睨汉家鼎"指曹操挟天子),孙策在江东称霸,战火连天。主人公(幼安)选择北上辽东(玄菟郡)避难,投靠公孙氏势力。这里用"黄云黯黯"暗示汉室衰微,知识分子如浮萍漂泊。

中间部分("公孙非有"至"尚友欲追")揭示深层矛盾:公孙氏并非真心匡扶汉室,主人公只能与他们谈论诗文消遣。但辽东这地方不简单——它是商朝贤臣箕子的封地,文化底蕴深厚。主人公在此结交邴原、王烈等名士,更以伯夷叔齐(孤竹子)为精神榜样,强调在乱世中保持气节比苟活更重要。

最后部分("猘子猖狂"至结尾)是全诗高潮:当辽东也陷入混乱("猘子"指狂暴之人),主人公乘船西归。最精彩的"濯足"场景在此展开——他怕战乱尘埃玷污双脚,特意在沧浪溪洗脚,甚至想用溪水洗耳朵(典故出自尧时隐士许由),表达对污浊世道的厌恶。溪中游鱼(子鱼)见到他都羞愧逃走,暗讽某些人从朋友变成仇敌的背叛。最后两句尤为激烈,恨不得用尚方宝剑斩下叛徒头颅扔进浊流,彰显对变节者的痛恨。

全诗妙在将"洗脚"这个日常动作,升华成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洗礼。三个层次递进:从躲避战乱→寻找精神净土→与变节者决裂,用水(沧浪溪)作为纯洁的象征,与浑浊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语言刚劲有力,历史典故用得自然,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在困境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骨气。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旴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