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为蒋时雍题

大山如翁立,小山如孙陪。千峰碧逶迤,万仞青崔嵬。

岩前泻瀑布,澎湃如奔雷。白练几千尺,走涧仍萦回。

其间有幽人,结茆此山隈。不是避秦人,爱此山水佳。

草屋八九间,中有古樽罍。朝夕契至理,岂独泉石怀。

秋风落井桐,春光泄园梅。课子读周易,呼奴扫莓苔。

径路绝轮軮,蓬门为谁开。翻思商山翁,翊储今在哉。

更叹柴弃令,枉赋归去来。异哉此中老,名迹俱与埋。

功名叹我辈,奔走九陌埃。白发兼龙钟,征车犹未回。

贻此山灵嘲,招彼猿鹤猜。披图为君赋,临楮空徘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隐居图,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隐士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功名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由山水的向往。

开头用祖孙比喻山势,大山像威严的老人,小山像围绕的孩童,画面感十足。接着描绘瀑布如雷鸣般奔流,像白绸带缠绕山涧,动静结合,让读者仿佛能听到水声、看到水色。

隐居者住在山脚茅屋,不是为了逃避乱世,纯粹是热爱山水。屋里摆着古朴酒器,暗示主人淡泊高雅。他每天感悟人生真谛,不只是贪恋风景——秋天听梧桐落叶,春天赏梅花绽放,教孩子读《周易》,让仆人打扫青苔。门前小路没有车马痕迹,安静得像是与世隔绝。

后半段笔锋一转,对比两种人生:一边是商山四皓(汉代隐士)和陶渊明这样的高士,一边是作者这样为功名奔波的白发老人。作者自嘲被山神笑话,连猿猴仙鹤都怀疑他的来意。最后看着这幅画题诗时,内心充满矛盾徘徊。

全诗妙在三点:1. 用家庭关系比喻山形,亲切有趣;2. 隐居生活细节饱满,读书扫苔都是接地气的日常;3. 强烈反差制造戏剧性——向往隐居的人却困在官场,像现代人想辞职旅行却不得不加班,容易引发共鸣。这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跨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