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徒白翁毕老先生蒙恩予告敬赋

毕公厘保巳多年,节钺高开天府边。飞挽津门饶转运,灌输留后复流泉。

筹先借箸归黔饷,蠹剔侵渔弼仔肩。仰给倥偬刘宴策,坐消棓克李常贤。

素丝独着羔羊节,丹鼎能令鸡犬仙。一疏初衣方自乞,三公华膴便相捐。

濯缨湖有芙蓉伴,祖道人攀鷟凤鞯。总是苍生怀谢傅,东山未许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在赞美一位名叫毕白翁的高官退休荣归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讲毕公的政绩: 他在天府之国(四川)当官多年,管理边境要务得心应手。像天津这样的水路要道,他都能保证物资运输畅通,就像给干旱的土地引来活水一样解决了民生问题。

第二段(中间八句)说他的为官之道: 他提前筹措军饷解决贵州军费问题,清除贪污腐败的蛀虫。像古代理财专家刘宴那样精明能干,又像李常那样减轻百姓赋税。他廉洁如纯洁的白丝(素丝典故),治理有方让百姓都受益(鸡犬升仙比喻)。刚提交辞呈请求退休,就主动放弃了三公这样的高官厚禄。

第三段(最后四句)写退休场景: 他要去湖边与荷花作伴(濯缨典故显示高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拉着他的马鞍挽留)。大家像怀念东晋名臣谢安一样惦记他,可惜朝廷终究没能留住这位贤臣(最后两字残缺可能是"其闲"或"其还")。

全诗通过具体事例和生动比喻,塑造了一位理财有方、清正廉洁、深受爱戴的官员形象。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百姓自发挽留的场景,以及"东山"典故的运用(谢安隐居东山后复出救国),暗示这位贤臣退休是国家的损失。诗中"飞挽""灌输"等动词的运用,让政策描述变得形象可感,是古代官场诗的佳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