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苦农家的艰难生活,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前四句写秋天景象:冷风卷着枯叶,简陋的茅屋旁长满荆棘。因为收成不好,孩子饿得直哭,但贫穷的母亲仍在坚持纺线织布。这里用"悲风""黄叶"营造出凄凉氛围,"茇舍"(茅草屋)和"樲棘"(野酸枣树)更突显了居住环境的恶劣。
中间四句聚焦母亲:寒冷的窗边,她整夜织布,可一年到头都织不出一匹完整的布(说明效率极低)。更可恨的是,半夜还有差役踹门,怒吼着催缴布匹。这里"寒窗""卒岁"与"夜蹋门"形成强烈对比,差役的凶暴更反衬出农妇的无助。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自责:诗人说自己年老归乡种田,干活不如二弟勤快。每次吃饭都愧对这些辛苦劳作的百姓,哪敢有丝毫懈怠?这里的"愧"字特别打动人,表现出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和愧疚。
全诗像一组电影镜头:从萧瑟的秋景推到破败的农舍,再特写织布的母亲,突然闯入凶恶的差役,最后镜头转向自责的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具体场景的对比(母亲织布VS差役催逼,农民辛苦VS诗人愧疚),自然引发读者对苛政的愤怒和对百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