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宿韩家庙

阴云蔽空白日冥,疾风满路驱雷霆。
幸接招提投一宿,空廊寂寂飞鼯鼪。
齐厨无人烟火熄,佛前几卷堆残经。
燃灯枯坐两耳冷,侧听万壑松涛倾。
檐溜须臾声渐止,门外潺湲犹未已。
开轩月露皓盈阶,仰看天光净如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在韩家庙借宿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同时又在结尾处透露出豁然开朗的意境。

开头四句写暴雨来临前的景象:乌云遮蔽天空,白日变得昏暗,狂风呼啸,雷声轰鸣。诗人匆忙赶路,幸好找到寺庙投宿。这里用"驱雷霆"形容风雷交加的狂暴,而"幸接招提"则表现出找到避雨处的庆幸。

中间六句写寺庙内的情景:空荡的走廊寂静无声,只有鼯鼠(一种会飞的小动物)在活动。厨房无人,烟火熄灭,佛前堆着几卷残破的经书。诗人点燃油灯独自静坐,耳朵感到寒意,却能听到远处山谷中松涛的轰鸣。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特别是"燃灯枯坐"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独处的状态。

最后四句写雨停后的景象:屋檐的滴水声渐渐停止,但门外溪水仍在潺潺流动。诗人推开窗户,看到月光和露水洒满台阶,抬头望见被雨水洗净的天空格外明净。这里用"皓盈阶"形容月光照耀下的台阶,而"净如洗"则生动地表现了雨后天晴的清新景象。

整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 1. 动静结合:从狂风暴雨到万籁俱寂,再到潺潺水声,最后归于宁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 感官描写:通过视觉(阴云、月光)、听觉(雷声、松涛、水声)、触觉(两耳冷)等多重感官体验,让读者身临其境。 3. 意境转折:从开始的压抑紧张,到中间的孤寂冷清,最后以清新明朗作结,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这首诗通过一次夜宿经历,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人在其中的微妙感受,最终以雨过天晴的明朗景象,暗示着困境过后终见光明的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