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帝王在退朝后追求高雅艺术、远离奢靡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其文化修养和自律精神。
前两句"访古搜奇得汉余,有名书画世间无"说的是这位帝王热衷于搜集古代珍奇文物,尤其收藏了许多汉代流传下来的稀世书画真迹。这些藏品珍贵到世间几乎找不到第二件,暗示帝王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后两句"紫宸朝退捐声色,不看骊山按乐图"形成鲜明对比:紫宸殿(皇宫)退朝后,帝王主动放弃声色娱乐,连著名的《骊山按乐图》(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享乐场景的名画)都不愿观赏。这里用"捐"(舍弃)字特别有力,表明帝王抵制奢靡享乐的决心。
全诗通过"访古搜奇"与"捐声色"的对比,塑造了一位既有文化品位又严于律己的帝王形象。诗人可能在委婉劝诫:真正的统治者应当追求精神财富而非物质享乐。诗中提到的具体文物(汉余书画、骊山图)让说理更生动,帝王形象也更真实可感。
王仲修
王仲修,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徙家开封。圭子。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八年,以著作佐郎为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宋会要辑稿》卷选举三三之一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谒告淮南时所为不检,冲替(同上书职官六六之一五)。七年,为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元符三年(一一○○),为其父王圭诉冤,尽复圭故官谥赠。事见《东都事略》卷八○《王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