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喝酒赏月时写的,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上半部分写的是苏轼赏月时的想象:
1. 开头两句特别潇洒,他端着酒杯问老天: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问法既浪漫又带着几分醉意。
2. 接着他开始幻想: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殿里,现在是什么年份?我想乘着风飞上去看看,又怕月宫太冷清。这里其实暗含着他对现实的不满,但又觉得人间更温暖。
3. 最后他说:在月光下跳舞多快乐,天上哪比得上人间?这说明他最终选择了活在当下。

下半部分转到现实感受:
1. 月亮转过楼阁,照进窗户,让睡不着的人更想家。这里开始点明主题:他在想念弟弟苏辙(子由)。
2. 他有点埋怨月亮:为什么偏要在人分离时这么圆?但马上又看开了:人有聚散,月有圆缺,这本来就是常态。
3. 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只要亲人平安,就算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轮明月。这种祝福既温暖又豁达。

整首词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把常见的思亲主题写出了新境界,从抱怨到释然的过程特别真实
- 对月亮的描写既优美又有哲理,把自然现象和人生感悟完美结合
- 语言流畅得像在说话,但意境特别美,比如"起舞弄清影"就像电影画面
- 结尾的祝福简单却有力,说出了所有人对亲人的心愿

苏轼用一场醉酒赏月,教会我们:人生总有遗憾,但只要心怀美好,距离和困难都不是问题。这就是为什么9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中秋念这首词。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