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公奉使录 其一

黠虏⑴难交玉帛欢,只因献纳是争端。
郑公不请长缨去,有口真堪伐可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外交中的一场智慧较量。

前两句说狡猾的敌人("黠虏")很难用礼物("玉帛")讨好,因为进贡纳献本身就是引发争端的根源。这里用送礼打比方,暗指当时朝廷想用财物换取和平的外交策略。

后两句称赞郑公(应该是位外交官)的智慧——他没有像汉代终军那样逞强("请长缨"指主动请战),而是用三寸不烂之舌("有口")就能让敌方首领("可汗")认输。这里用"伐可汗"这个说法很妙,把言语交锋比作打仗,说明有时候口才比武力更管用。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外交手段,赞美了智慧胜过武力的处世哲学。最精彩的是把谈判桌上的较量写得像战场厮杀一样激烈,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用智慧化解危机。这种以智取胜的思想,在今天的外交场合依然很有启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