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之水四章
芦之水,不容舠。炎夏仲月,火云熇熇。我行无期,仆夫告劳。
虽劳矣,我心则敖。
芦之水,不容苇。炎夏仲月,火云旆旆。我行无极,仆夫告瘁。
虽瘁矣,我心则惠。
奉命徂征,适彼王郊。王郊无毛,室家嗷嗷。仆夫之劳,犹可敖也。
室家嗷嗷,不可敖也。
奉命徂征,适彼王遂。王遂如燬,饥人如猬。仆夫之瘁,犹可惠也。
饥人如猬,不可惠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人在炎炎夏日奉命出行的艰辛场景,同时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全诗分为四章,通过反复咏叹强化主题。
第一章写芦苇丛生的水边无法行船("不容舠"),仲夏烈日如火("火云熇熇")。虽然仆从抱怨劳累,但主人公内心依然保持从容("我心则敖")。这里用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行艰难。
第二章与第一章结构相似,但程度更深。不仅不能行船,连芦苇都无法生长("不容苇"),云霞像旗帜般炙热("火云旆旆")。仆从已不是简单的劳累,而是精疲力尽("告瘁"),但主人公内心仍存仁慈("我心则惠")。
第三章转折,揭示此行是奉命前往王都郊区。那里土地贫瘠("无毛"),百姓饿得哀嚎("室家嗷嗷")。这时主人公意识到:仆从的劳累尚可忍受,但百姓的苦难却令人无法平静。
第四章继续深化,描写王都道路如同火烧("如燬"),饥民多如刺猬("如猬")。仆从的疲惫还能得到体恤,但面对成群饥民,个人的仁慈显得无能为力。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
1. 通过层层递进,从个人劳苦写到社会苦难
2. 用"芦之水"起兴,自然过渡到社会现实
3. 反复句式增强感染力,如"虽...我心则..."的转折
4. 最后两章揭示主旨:个人的坚韧在集体苦难前显得渺小
诗歌反映了古代服役者的艰辛,更表达了有良知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虽然语言简朴,但通过生动的比喻(如火云、饥人如猬)和强烈对比,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