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望江边

山外浮云云外城,江边羌角水中声。
九分雪发功名晚,一寸冰衔去就轻。
山与绣屏天刻画,兽编土宇地欹倾。
早扶藜杖关头去,要向中州看太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登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前两句"山外浮云云外城,江边羌角水中声"勾勒出一幅辽阔的山水画卷:远处山峦叠嶂,浮云缭绕,隐约可见城墙;近处江边传来号角声,仿佛与水波共鸣。这里用"浮云"和"水中声"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中间四句转入人生感慨。"九分雪发功名晚"说头发已白了大半,功名来得太迟;"一寸冰衔去就轻"用"冰衔"比喻官职,说现在对仕途去留看得很淡。接着用"山与绣屏"和"兽编土宇"两个比喻,说山河如画却倾斜不稳,暗示时局动荡。

最后两句"早扶藜杖关头去,要向中州看太平"是点睛之笔:老人拄着藜杖早早登上城关,只为亲眼看看中原的太平景象。这里"扶藜杖"显老态,"看太平"表期盼,在迟暮之年仍心系天下,格外动人。

全诗妙在将壮丽山河与人生感慨自然融合,既有"浮云""江水"的实景描写,又有"功名晚""看太平"的深沉抒情。老人登高不是为了赏景,而是牵挂天下,这种胸怀让普通的登高题材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语言上"雪发""冰衔"等比喻新颖贴切,读来既明白如话又余味悠长。

李新

宋仙井人,字元应。哲宗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