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远方友人任少海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易老、知音难觅的惆怅。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友情画卷:五岳山人(任少海)也在想念着我,我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想象着他在夜郎的月光下吹箫,在白帝城的云雾中采药,过着隐士般潇洒自在的生活。
后四句转向人生感慨:世间英雄容易老去,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同。就像张衡写《四愁诗》抒发忧思,宋玉作《九辩》感叹困顿,我们也在用诗文表达着相似的感慨。
全诗通过"书信传情+想象画面+人生感悟"的结构,把对友人的牵挂和人生感叹自然融合。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惆怅"的知己之情,以及用风雅的文人生活方式(吹箫、采药、写诗)来化解人生苦闷的洒脱态度。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