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听琴
江流浩浩群动息,琴声琅琅中夜鸣。
水深天阔音响远,仰视牛斗皆从横。
昔有至人爱奇曲,学之三岁终无成。
一朝随师过沧海,留置绝岛不复迎。
终年见怪心自感,海水震掉鱼龙惊。
翻回荡潏有遗韵,琴意忽忽从此生。
师来迎笑问所得,抚手无言心已明。
世人嚣嚣好丝竹,撞钟击鼓浪谓荣。
安知江琴韵超绝,摆耳大笑不肯听。
水深天阔音响远,仰视牛斗皆从横。
昔有至人爱奇曲,学之三岁终无成。
一朝随师过沧海,留置绝岛不复迎。
终年见怪心自感,海水震掉鱼龙惊。
翻回荡潏有遗韵,琴意忽忽从此生。
师来迎笑问所得,抚手无言心已明。
世人嚣嚣好丝竹,撞钟击鼓浪谓荣。
安知江琴韵超绝,摆耳大笑不肯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江上听琴的奇幻故事,通过琴声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艺术超越世俗的境界。
开头四句像电影开场:夜晚的江面一片寂静,只有浩荡的流水声,突然清亮的琴声划破夜空。琴声在开阔的江面上传得很远,连天上的星星(牛斗指北斗星)都仿佛被琴声震撼得纵横交错。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琴声的穿透力。
中间八句讲了个"学琴奇遇记":从前有个痴迷音乐的人,苦学三年都没学成。后来跟着师傅跨海来到与世隔绝的孤岛,整年听着海水震荡、鱼龙惊跃的奇异声响,突然领悟了琴艺真谛。当师傅笑着问他学到了什么时,他已经不需要语言来表达。这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在特殊环境中顿悟武功,说明真正的艺术需要心灵的感悟,不是死练技巧能得到的。
最后四句是辛辣的对比:世上大多数人热衷热闹的流行音乐(丝竹指普通乐器,撞钟击鼓指喧闹的演奏),以为这就是荣耀。他们根本听不懂江上琴声的超凡脱俗,只会捂着耳朵大笑。这里讽刺了世俗肤浅的审美,反衬出真正艺术的孤独与高贵。
全诗妙在把琴声、江水、星空、海潮融为一体,把音乐艺术说得像自然奇观一样震撼人心。最后点明:最打动人心的艺术往往不被大众理解,需要知音人用心感受。就像现在有人沉迷短视频神曲,却听不懂古典音乐的美,古今的审美困境原来如此相似。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