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隐士的禅意生活,传递出超脱世俗的智慧。我来逐句解析它的魅力:
第一句"半夜鹤鸣山月吟"用声音构建画面:深夜鹤鸣与月光仿佛在互相唱和,营造出空灵寂静的意境。这里的鹤象征高洁,月亮代表澄明,暗示修行者纯净的心境。
第二句"山翁独坐破柴床"展现修行者的生活状态:简陋的柴床和独坐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主人公不慕物质享受,专注于精神追求的特质。"破"字反而衬托出内心的富足。
后两句转入哲理思考:"几番劫石成灰去"借用佛教"劫"的概念(极长的时间单位),说连石头都会随时间化为灰烬,强调万物无常;而"一点灵光照世明"则转折指出,唯有心灵的光明能超越时空永恒存在。
全诗的精妙在于:用深夜山景引出禅理,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对比(破床vs灵光),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内心觉悟。最后"灵光"的意象既指佛性,也隐喻人人皆有的本真智慧,给人温暖启示。
释如珙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预戒于本州广慈院。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于灵隐,继留从痴绝冲。又往太白投天目礼。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二十六年卒。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