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津作为古代重要港口城市的繁华景象和战略地位。
前两句写天津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盛况:各国商人都带着丝绸等贵重商品来此贸易,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航路远达天际。用"玉帛"代指贵重商品,"梯航"形容船只众多如梯。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天津的日常景象:清晨远处的集市人头攒动,夜晚潮水退去露出平坦的沙滩。这里自古就是海运要道,承担着向朝廷进贡物资的任务,城市繁华程度堪比古都洛阳。用"星辰高象"形容城市灯火如繁星般璀璨。
最后两句点明天津的地理优势:地处山河要塞,是咽喉要道,必须派重兵把守。用"喉襟地"比喻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使轺"指代朝廷派来的官员和军队。
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语言,展现了天津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繁荣景象和军事重镇的地位,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认识。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天津的繁华与重要。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