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二月憨山大师全身入五乳塔院属其徒以瓣香致吊奉述长句四首 其三

龟毛兔角不须疑,千偈澜翻信口为。
支遁何妨通义学,远公原是老经师⑴。
冰山瘴海埋身处,木索冠巾说法时。
读罢丰碑度林樾,香炉峰顶月如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圆寂后,弟子为他举行葬礼时所作。全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赞颂了憨山大师的佛学造诣和弘法精神。

首联"龟毛兔角不须疑,千偈澜翻信口为"用两个佛教典故开篇:龟毛兔角比喻虚幻不实之物,暗示大师已看破世间虚妄;"千偈澜翻"形容大师讲经时妙语连珠,像滔滔江水般自然流畅。

颔联"支遁何妨通义学,远公原是老经师"借用两位东晋高僧作比:支遁精通玄学,远公(慧远)专研佛经,说明憨山大师既能融会贯通各家学说,又始终坚守佛教根本。

颈联"冰山瘴海埋身处,木索冠巾说法时"形成强烈对比:前句写大师圆寂后安葬在荒僻之地(五乳峰),后句追忆他生前戴着木制法冠讲经说法的场景,凸显其甘于清苦的修行态度。

尾联"读罢丰碑度林樾,香炉峰顶月如规"描绘葬礼结束时的景象:弟子们读完碑文穿过树林,看见香炉峰顶的圆月如规尺般端正,象征大师的德行圆满,佛法如明月般清净永恒。

全诗将佛理融入具体意象,既有对大师的深切追思,又暗含佛法真谛。通过"冰山/香炉"、"木索/明月"等意象对比,展现了一位得道高僧超越生死、法身常驻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