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古代书法名作被糟蹋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心疼国宝被毁"的愤怒心情。
前两句说:
王羲之的外孙女(馀杭甥)嫁给了桓家,结果他们家把珍贵的书法真迹(妙迹)当抹布用,沾满了擦油炸食物的油污(寒具油)。这就像今天有人拿《蒙娜丽莎》当桌布擦火锅一样荒唐。
后两句是作者的愤怒:
诗人说要是王羲之父子(忠义有灵)在天有灵,看到自己心血被这么糟蹋,肯定气得跳脚(应不忿)。这些宝贝字画本应该被好好珍藏(藏弆),交给真正懂行的文化人保管(托清流)才对啊!
全诗妙在:
1. 用"擦油污"这种生活化比喻,让读者瞬间感受到暴殄天物的痛心
2. 把书法作品拟人化,说它们会"生气",比直接骂人更生动
3. 最后一句暗讽当时收藏界的乱象,就像今天吐槽"土豪毁文物"
本质上是在呼吁:真正的艺术瑰宝,应该交给真正珍惜它们的人。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