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夜醉起见月,平生未睹清纯如此者,心亦澄如古井,为赋
更阑方有月,照夜如日色。
我起独见之,馀子谁能得。
茫茫大块睡不起,盈盈遍抚如母泽。
伫神凝睇不忍惊,开齿小笑露半唇,不闻其音,温爽蕴润见其额。
我醉方醒足未稳,渴来思水饮一斛,小栏徙倚看不足。
移踵薄寒中肩胛,满地柔霜不敢踏。
江山万里凝沉峰,茫然不语如痴聋。
其间仿佛闻天籁,谛听已失恍犹在。
我欲仰碧落而唤长风,我欲飘舞舞纵横;
如此清空甚可惜,不宜摇晃,只宜留此淡宕之光曳溶溶。
乃向田间自木立,立之惝恍如立梦。
田蛙偶尔到一声,其音清脆,如泉滴崖缝。
汝蛙似欲劝人归,反劝蛙汝莫我催。
我读此月如读诗,长愿相随到曙滋。
须臾月如小,敛焰忽西垂。
我知月欲别,为之相送诵此辞。
临去仍成明夜约,我自长闲君自痴,年年夜夜有此无人时。
我起独见之,馀子谁能得。
茫茫大块睡不起,盈盈遍抚如母泽。
伫神凝睇不忍惊,开齿小笑露半唇,不闻其音,温爽蕴润见其额。
我醉方醒足未稳,渴来思水饮一斛,小栏徙倚看不足。
移踵薄寒中肩胛,满地柔霜不敢踏。
江山万里凝沉峰,茫然不语如痴聋。
其间仿佛闻天籁,谛听已失恍犹在。
我欲仰碧落而唤长风,我欲飘舞舞纵横;
如此清空甚可惜,不宜摇晃,只宜留此淡宕之光曳溶溶。
乃向田间自木立,立之惝恍如立梦。
田蛙偶尔到一声,其音清脆,如泉滴崖缝。
汝蛙似欲劝人归,反劝蛙汝莫我催。
我读此月如读诗,长愿相随到曙滋。
须臾月如小,敛焰忽西垂。
我知月欲别,为之相送诵此辞。
临去仍成明夜约,我自长闲君自痴,年年夜夜有此无人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夜晚醉酒后见到月亮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让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诗人首先描述了月亮升起的情景。“更阑方有月,照夜如日色。”这意味着夜深人静时,月亮升起,其光芒照耀整个夜晚,如同白昼。诗人独自一人欣赏这美景,其他人却无法看到。这是对自然美景的独特赞美,也显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
接着,诗人用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了月光洒在大地上,如同母亲的慈爱。“盈盈遍抚如母泽”,这个比喻使月光变得温暖而亲切,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和包容。
诗人在醉酒后醒来,感到口渴,想要喝水。然后他倚着小栏欣赏月色,感到有些寒冷,并且不敢踩在地上的霜。这部分描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体现了他的感官体验和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
接着,诗人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沉醉和留恋。“江山万里凝沉峰,茫然不语如痴聋。”诗人仿佛融入了自然之中,与世界融为一体,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他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但又无法准确描述出来。这种与自然交融的感觉让诗人想要呼唤长风,飘舞纵横。
然后,诗人以月亮为伴,如同读诗一样欣赏它。“我读此月如读诗”,这里诗人把月亮当作一本美妙的诗篇来欣赏。他愿意与月亮相伴到天亮。这部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和欣赏。
最后,当月亮即将西垂时,诗人表达了对它离去的感慨和对明夜的期待。“临去仍成明夜约”,这里诗人与月亮约定明夜再相见。整首诗以诗人的闲情和月亮的美丽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富有画面感和感官体验的文字描绘了诗人醉酒后欣赏月色的情景。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以及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