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山洞奇景,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营造出神秘又危险的氛围。
前两句"洞门双玉扇,隔岫窥云雾"像电影镜头:山洞入口像两扇白玉门,透过山缝能看到云雾飘动。这里用"玉扇"形容洞门,既写出石壁的光滑质感,又赋予仙气。"窥"字用得巧妙,仿佛云雾是害羞的精灵,需要偷偷张望才能看见。
后两句"袅袅三石梁,苔滑不敢度"转到洞内景象:三座天然石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但长满青苔的石面太滑,让人不敢走过。"袅袅"形容云雾缭绕石桥的动态美,"不敢度"突然把读者拉回现实,用人的畏惧反衬出环境的险峻。
全诗短短20字就完成三个层次:先远观洞门,再透过缝隙看云,最后聚焦危险的桥。诗人没有直接说"多危险多美",而是用"玉扇""窥""袅袅"这些柔美词汇,与"不敢度"的紧张形成反差,让读者自己感受那种既向往又害怕的矛盾心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诗最迷人的地方。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