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谒严子陵祠
肥遁先生志,祠堂重此州。
一星终古客,落日大江流。
帝业推铜马,闲身羡野鸥。
谁传男子在,徒枉故人求。
币乃同汤聘,竿终笑吕投。
功名轻骥足,风雨老羊裘。
痴甚贻书霸,狂哉洗耳由。
耦耕仙侣共,立传逸民收。
我亦闻风起,因来系榜游。
苍苍迷万壑,咄咄感千秋。
大树凋名将,云台失列侯。
谶谁陈赤伏,亭已圮芜蒌。
白发看遗像,青山有故丘。
几家绵子姓,七里聚渔讴。
顽懦犹能激,孤高不可俦。
惟应竹如意,遗响答峰头。
一星终古客,落日大江流。
帝业推铜马,闲身羡野鸥。
谁传男子在,徒枉故人求。
币乃同汤聘,竿终笑吕投。
功名轻骥足,风雨老羊裘。
痴甚贻书霸,狂哉洗耳由。
耦耕仙侣共,立传逸民收。
我亦闻风起,因来系榜游。
苍苍迷万壑,咄咄感千秋。
大树凋名将,云台失列侯。
谶谁陈赤伏,亭已圮芜蒌。
白发看遗像,青山有故丘。
几家绵子姓,七里聚渔讴。
顽懦犹能激,孤高不可俦。
惟应竹如意,遗响答峰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王士禛拜谒严子陵祠时所作,通过怀古表达了对隐士精神的敬仰和对功名富贵的淡泊。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开篇点题(前四句)
直接点明严子陵选择隐居的志向,用"一星终古客"比喻他像永恒的星辰,与落日大江形成时空对照,突出其超然物外的形象。
2. 对比手法(中间十二句)
通过三组对比展现严子陵的选择:
- 把刘秀建立帝业的"铜马"与严子陵闲云野鹤的生活对比
- 用姜子牙(吕尚)主动求仕来反衬严子陵拒绝征召
- 以"贻书霸"(追求功名)和"洗耳由"(许由洗耳)两个典故,凸显严子陵的清高
3. 触景生情(随后八句)
诗人看到祠堂破败景象,联想到历史变迁:云台二十八将的功名如大树凋零,而严子陵的七里滩渔歌依然流传,说明隐逸精神比功业更长久。
4. 抒发感悟(最后八句)
诗人以普通游客身份表达敬仰,认为严子陵的孤高品格常人难以企及,但能激励后人。结尾"竹如意"的意象,暗示隐士精神就像山间的回响,永远在历史中回荡。
全诗亮点:
- 善用对比:将帝王将相与隐士、短暂功名与永恒精神对比
- 意象生动:"落日大江""风雨羊裘"等画面感强烈
- 情感真挚:从旁观到共情,最后升华到精神共鸣
诗歌告诉我们:在功名利禄之外,保持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同样值得尊敬。这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
吴锡麒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