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堂芙蓉

斑帘十二卷轻碧,秋水芙蓉隔画阑。
绣(一作綵)扇摇(一作迎)风霞透影,锦袍弄月夜(一作酒)生寒。
湘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只恐淮南霜信早,绛纱笼烛夜深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芙蓉花的唯美画面,通过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忧伤。

前两句用"斑帘"和"秋水"勾勒出雅致的背景,像一幅水墨画般朦胧。芙蓉花隔着雕花栏杆若隐若现,营造出含蓄的美感。

中间四句用绚丽的色彩和动态描写展现芙蓉的娇艳:绣扇般的花朵在风中摇曳,晚霞为花瓣镀上金边;月光下的花朵如同穿着锦袍的美人,带着夜露的凉意。诗人把花比作湘江女神和仙人的手掌,既写出花朵的灵动仙气,又用"湿露盘"暗示秋意渐浓。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担心寒霜会过早摧残这美丽的芙蓉,所以要赶在夜深时点起红烛细细观赏。这里透露出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惋惜,也体现了诗人珍惜当下、及时欣赏美景的生活态度。

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一幅工笔画,既有视觉上的华美(绣扇、锦袍、红烛),又有触觉上的细腻(夜寒、湿露),更饱含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只恐""夜深看"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他赏花时既陶醉又惆怅的复杂心情。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