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中秋席上送吴孝廉南还

积水深沉(卢纶),平原广洁(张南史)。
夕阳照个新红叶(司空图)。
秋风满树鹊南飞(储嗣宗),不寒不暖看明月(徐凝)。
风月相知(上官昭容),故人离别(顾况)。
世间惟有情难说(同上)。
百壶那送酒如泉(杜甫),但须茗艼酬佳节(杜牧)。

现代解析

这首词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诗词拼盘”,作者巧妙地把唐代七位诗人的名句重新组合,形成了一幅中秋送别的动人画卷。

上半部分用五个不同诗人的句子,搭建起中秋美景的立体舞台:
1. 开篇用卢纶的“积水深沉”和张南史的“平原广洁”,像广角镜头般展现开阔的天地,水面幽深静谧,原野平坦洁净。
2. 司空图的“新红叶”特写为画面注入亮色,夕阳给红叶镀上金边,暗示这是秋日时节。
3. 储嗣宗的“鹊南飞”让静态画面活了起来,秋风中的飞鸟增添动感,也暗含离别之意。
4. 徐凝的“不寒不暖”精准捕捉中秋气候,明月登场点明时间,营造出舒适宜人的赏月氛围。

下半部分转入抒情,用四位诗人的句子道出送别心绪:
1. 上官昭容的“风月相知”把自然拟人化,仿佛清风明月都是见证友情的知己。
2. 顾况的“故人离别”直接点破主题,带出淡淡的愁绪。
3. 重复使用顾况的“情难说”道出心声——再美的景色也难掩离别之苦,这种情感复杂得难以言表。
4. 结尾用杜甫的豪饮与杜牧的微醉形成有趣对比:本想学杜甫借酒消愁喝个痛快,最终却选择像杜牧那样小酌怡情,在微醺中品味佳节。

全词最妙处在于:看似拼凑的诗句经重新组合后,产生了全新的化学反应。从景到情的过渡自然流畅,既有“积水深沉”的厚重感,又有“新红叶”的鲜活气,最后落在“茗艼(微醉)酬佳节”的洒脱上。这种“旧句新唱”的方式,既展示了唐诗的永恒魅力,又传递出中秋时节既甜蜜又惆怅的复杂情感。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