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行
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
马首纷纷红袖啼,城中处处青磷起。
玉帛子女委如山,良民痛哭官兵喜。
忆昨海艘蔽江下,艅艎艨艟捷如矢。
炮火朝轰建业城,烽烟夜照瓜洲市。
北军病热人马疲,辽人三万一万死。
岂无浙军但袖手,将军阵亡中丞走。
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
城中食尽还出降,官吏抱印趋道傍。
釜鱼假息非得已,男号女哭形苍黄。
从来兵机有翻覆,龙江关头昼飞镞。
佽飞材官骑若云,死国还能立战勋。
婴城既有郎尚书,杀敌复用梁将军。
将军突骑来酣战,虎头燕颔谁不见。
腰间血洗大食刀,马上横飞仆姑箭。
追奔逐北旋枯蓬,沿江报捷速飞电。
此时官军却入城,苦死鸡犬无留生。
讵有童男贯高槊,似闻节妇悬衣桁。
呜呼此事真可吁,屠戮岂异犬与猪。
上功尽拟侯王相,烈焰翻将玉石俱。
杀民何锐杀贼怯,尔辈不得夸身殊。
昨夜寡妪哭交衢,骨肉丧尽身羁孤。
腹饥足茧但僵卧,日暮哀哀眼血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发生在京口(今镇江)的惨烈战争,通过普通百姓和士兵的视角,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官兵的腐败。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战争前的平静与战争的突然降临: 开头通过一个从京口来的人的口述,引出京口的惨状。十万无辜百姓被卷入战争,鲜血染红长江。城中到处都是哭泣的百姓和战死的士兵的鬼火(青磷),掠夺来的财物堆积如山,百姓痛哭而官兵却在狂欢。
2. 战争的经过: 敌人来势汹汹,战舰如箭,炮火连天。北方的军队因为天气炎热而疲惫不堪,死伤惨重。浙江的军队袖手旁观,将军阵亡,中丞(高官)逃跑。长江天险轻易被突破,孤城难以坚守。城中粮食耗尽,只能投降,官吏们抱着官印投降,百姓们像锅里的鱼一样绝望,男女老幼哭喊连天。
3. 战争的转折: 战局突然逆转,援军到来,奋勇杀敌。一位名叫梁将军的猛将率领骑兵冲锋陷阵,他英勇善战,杀敌无数,捷报频传。然而,官军进城后却开始屠杀百姓,连鸡犬都不留。甚至有儿童被刺穿在长矛上,节妇的衣服被挂在衣架上(暗示被凌辱)。
4. 战争的反思: 诗人愤怒地谴责官兵的暴行,他们屠杀百姓时凶狠无比,面对敌人时却胆小如鼠。他们为了邀功请赏,不惜滥杀无辜,连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最后,诗人通过一个失去所有亲人的老妇人的哭诉,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她饥饿疲惫,双眼哭出血来,却无人理会。
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在于:
* 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 诗中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如“马首纷纷红袖啼”、“腰间血洗大食刀”、“腹饥足茧但僵卧”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 强烈的对比手法: 诗人通过对比官兵和百姓的遭遇,官兵的狂欢和百姓的痛哭,官兵的懦弱和梁将军的英勇,突出了战争的荒谬和不公。 * 深刻的社会批判: 诗人不仅谴责了敌人的侵略,更批判了官兵的腐败无能、滥杀无辜,以及统治者为了私利不惜牺牲百姓的罪恶。 * 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诗人将目光投向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控诉战争的罪恶,呼吁和平。
总的来说, 这首诗是一幅血泪交织的战争画卷,是一曲对普通百姓的悲歌,更是一篇对战争罪恶的控诉书。它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