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瑞邸所藏宋文丞相蕉雨琴拓本
竹如意,击已碎。玉带生,交偏耐。《正气歌》成天地晦,半壁江山竟陆沈。
千秋留得孤琴在,庐陵大节照青史,手抚冰弦泪如水。
金瓯堕地缺不完,何况区区桐与梓。岂知忠愤所郁金石开,一弦一柱铿风雷。
冬青树老天水黯,丰城宝气难终埋。移宫换羽惊弹指,流水高山有知己。
遗响销沈六百年,一朝物色归藩邸。我观丞相琴,如见丞相心。
西台恸哭故人远,东山丝竹君恩深。柴市风酸悲绝调,蕉窗雨急凄余音。
七条飒飒森寒玉,古篆苍凉土花绿。谱出天风与海涛,哀音怨乱难终曲。
祇今声价重球琳,三尺焦桐抵万金。澹墨数行留粉壁,夜深仿佛听龙吟。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南宋忠臣文天祥(文丞相)留下的古琴"蕉雨琴",表达了对他忠贞气节的敬仰,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何况区区桐与梓"): 用"竹如意碎""玉带生"等典故,暗示宋朝灭亡。文天祥写下《正气歌》时国家已经危亡,但他的气节像这把古琴一样留存后世。诗人感叹国家破碎,连珍贵的琴木(桐与梓)都难以保全。
第二部分("岂知忠愤所郁金石开"到"一朝物色归藩邸"): 说这把琴凝聚着文天祥的忠愤之气,琴声如风雷激荡。虽然宋朝灭亡(冬青树老天水黯),但忠臣的精神不会埋没(丰城宝气)。这把琴辗转六百年,最终被瑞亲王收藏。
第三部分("我观丞相琴"到最后): 诗人看着琴就像看到文天祥的忠心。用"西台恸哭""柴市风酸"等典故回忆文天祥殉国的场景。描写琴身上的古篆文和琴声如海涛般悲壮。最后说这把琴如今价值连城,墙上的墨迹仿佛还能让人听到当年悲壮的琴声。
全诗通过一把古琴,把文天祥的忠烈气节、亡国之痛和后人追思融为一体。用琴声象征民族气节,用"龙吟"比喻忠魂不灭,读来令人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悲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