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时事,再赋
衮衮诸公如傀儡,朝求神仙夕尚鬼。
堂堂衣冠不自存,苦把貂蝉续狗尾。
叶公好龙已非龙,乃好殊俗小雕虫。
钩辀口舌成才隽,胪列皮毛为化工。
有兴不浅是老子,无物可观信恼公。
呜呼中法能求实,随处可生新艺术。
不然西法亦腐烂,覆辙后先总如一。
君不见西国亦有弱与强,强者不少兴与亡?
刻舟求剑去已远,胶柱鼓瑟宁非伧!
自丧黄钟宝康瓠,实弃苏合亲蛣蜣。
我谓有道兴征伐,蚩尤终不敌轩皇。
堂堂衣冠不自存,苦把貂蝉续狗尾。
叶公好龙已非龙,乃好殊俗小雕虫。
钩辀口舌成才隽,胪列皮毛为化工。
有兴不浅是老子,无物可观信恼公。
呜呼中法能求实,随处可生新艺术。
不然西法亦腐烂,覆辙后先总如一。
君不见西国亦有弱与强,强者不少兴与亡?
刻舟求剑去已远,胶柱鼓瑟宁非伧!
自丧黄钟宝康瓠,实弃苏合亲蛣蜣。
我谓有道兴征伐,蚩尤终不敌轩皇。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辛辣的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崇洋媚外、盲目跟风的乱象,核心观点是: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扎根传统、实事求是。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讽刺现状(前8句)
- 把当权者比作"傀儡",白天求神拜佛晚上迷信鬼怪,讽刺他们精神空虚
- 用"狗尾续貂"比喻生搬硬套西方文化,用"叶公好龙"讽刺表面追捧西方实则不懂精髓
- 批评当时社会把学几句外语、懂点皮毛就当作人才的现象
2. 提出主张(中间6句)
- 强调创新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中法求实"),否则连西方方法也会腐朽
- 用历史教训说明:西方也有强弱兴衰,盲目模仿就像"刻舟求剑"一样愚蠢
- "胶柱鼓瑟"比喻死板守旧,"黄钟弃宝"暗指抛弃传统精华却把糟粕当宝贝
3. 坚定信念(最后2句)
- 用黄帝战胜蚩尤的典故,表达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
- 暗示真正的文化自信终将战胜盲目崇拜
诗中妙喻连连:
- 把崇洋者比作"喜欢蛆虫却抛弃香囊"的糊涂虫
- 用"狗尾续貂""叶公好龙"等典故让讽刺入木三分
- "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等成语活用,让说理生动形象
全诗像一记警钟,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文化发展不能数典忘祖,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上。这种批判精神和文化自觉,正是这首诗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