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孙颐谷侍御柳阴勘书图遗照

乌府先生返涧阿,豸冠脱却头常科。柳阴一适在思误,风床卷轴如星罗。

异哉短视江休复,著纸岩电光飞梭。经疾史恙辨豪发,笔针墨炙穷缺讹。

政如养由射拟的,虮蚤大逾车轴轲。兰陵将军遭按剑,地下有口不敢诃。

六书点画校尤细,单行夹注蚕头多。人间善本不易觏,插架手自编排过。

曩者我友玉川子,永日兀兀丹铅磨。与君往复或辨难,一句一义纷缕覼。

抱经仙去久宿草,君亦身世催义娥。独我不学愧视肉,炳烛无几头空皤。

不堪重过勘书处,老柳飒拉吹庭柯。披图坐对三叹息,树犹如此人柰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柳树下专注校勘书籍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对学问的敬仰。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学者形象 开头描写一位卸下官职("乌府先生""豸冠脱却")的学者回到山间,在柳荫下专心校勘书籍。他的书卷像星星一样散落在风中,眼睛虽然近视("短视")但目光如电,能敏锐地发现书中的细微错误。这里用"笔针墨炙"形容他像医生治病一样严谨地修正文字错误。

2. 校勘细节 诗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校勘过程:像神射手养由基射箭一样精准,连虱子大小的错误("虮蚤")都能发现;又提到兰陵将军(可能指萧该,南北朝校勘学家)的严谨态度,连地下鬼神都不敢反驳他的校勘结果。学者特别注重文字细节("六书点画"),亲手整理书架上的珍贵古籍("善本")。

3. 友谊与怀念 后半段转入对已故友人"玉川子"的回忆,他们曾经热烈讨论学问("一句一义纷缕覼")。如今友人已逝("抱经仙去""宿草"指坟墓),诗人感叹自己学问不足("不学愧视肉"),头发已白却仍无建树("头空皤")。

4. 物是人非的感慨 结尾充满伤感:重访当年校书的地方,老柳树依然在风中摇曳("飒拉吹庭柯"),但人已不在。看着画像再三叹息,借用"树犹如此人奈何"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表达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

全诗精髓: 通过细腻描写校勘场景,展现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同时将这种学术热情与深沉的人生感慨相结合。柳树、书卷等意象贯穿始终,形成"学术追求永恒,但生命短暂"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知识传承的重量和人生易逝的苍凉。诗中既有对学问的崇高礼赞,也有对挚友的真挚怀念,情感真挚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