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竹林中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幽寂惆怅的情绪。
前四句写动态的竹林:翠竹原本姿态优美,此时正被秋风吹拂。暮色中凉意渐浓,竹叶摩擦的沙沙声时而停歇、时而急促——"辍还急"三个字让读者仿佛听见竹叶声忽大忽小。这里用声音变化衬托出风的时强时弱。
五六句转到视觉描写:被风吹斜的竹竿(琅玕指美竹)似乎快要折断,抖落的翠绿竹叶(翠羽比喻竹叶)纷纷扬扬难以拾取。这两句通过"易折""难拾"的细节,暗示美好事物在秋风中的脆弱。
最后两句点出人物:隐居者(幽人)面对此景最为伤感,他抓着衣襟独自久立。这个动作描写很传神,"空"字既写他徒然站立,也暗指内心的空落。全诗通过风竹的声响、姿态,自然引出人物情绪,让读者感受到秋夜的清冷和人生的孤寂。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竹叶声""斜竹""落叶"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况味,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典诗词的妙处。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