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岱宗残雪

雨霁巳三日,岱宗残雪明。
斜拖吴观练,寒偪泰安城。
风劲裘知敝,霜浓酒易倾。
匆匆乘传过,回首玉峥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泰山残雪景象,充满动感与生活气息。

前两句点明时间背景——雨停已三天,积雪开始融化,但泰山高处仍有白雪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残雪明"三字用得很妙,既写出雪量减少的状态,又突出反光的明亮感。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
- 山腰的积雪像白绸带斜挂在"吴观"景点(泰山著名观景台)
- 寒气直逼山脚的泰安城,仿佛要把城池冻住
- 寒风中诗人感觉皮袄都变薄了
- 为御寒不停喝酒,霜气却让酒碗格外冰凉

这些描写把视觉(白绸带般的雪)、触觉(刺骨寒风)、体感(衣服不保暖)甚至味觉(冰凉的酒)都写活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诗人匆匆坐着驿站马车经过,回头望去,积雪覆盖的山峰像玉石般巍峨耸立。"匆匆"与"峥嵘"形成强烈对比——行人匆忙赶路,雪山却永远庄严静立,这种动静对照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之美。

全诗妙在:
1. 用日常事物比喻(白绸带、皮袄、喝酒),把高山雪景写得亲切可感
2. 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让读者全方位感受雪后泰山的寒冷与壮美
3. 结尾的蓦然回首,留下余韵悠长的画面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