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厉山人自禾中来得诗四章 其一

逐役情寡谐,身真异乡赘。
虽有龙女梭,与人织山𦇧。
公干吾素心,梦寐有交际。
相际同参商,何由惬梦寐?
群机叵以危,刻责到微细。
敢资斧锧强,搜薪及椒桂。
闻君客绣州,舌亦近愁敝。
湖雨不逐尘,自洒逆风涕。
安能抱襆来,与我一床对。
一灯两影亲,万事听乖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情感真挚而细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孤独的异乡生活
开篇"逐役情寡谐"直接点明诗人因公务漂泊在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感。"身真异乡赘"用"赘"(多余)字强烈传达出自己像累赘一样无法融入他乡的处境。即使拥有"龙女梭"这样的神奇织具(象征才华),也只能织出粗糙的"山𦇧"(劣质布料),暗喻怀才不遇。

2. 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公干吾素心"指思念的友人(厉山人),诗人说连做梦都渴望相见,但现实却像"参商"星宿(永远不相见的星斗)般难以相逢。"湖雨不逐尘"的比喻很妙:雨水本应随尘落下,却逆风飞扬,如同自己违逆命运的泪水。

3. 生活困境的写照
"群机叵以危"等句描写生活压力:各种危机难以应对,连细微处都被苛责,像用斧头砍柴却误伤珍贵的"椒桂"(香料植物)。友人同样在"绣州"漂泊,愁到"舌敝"(说话说到舌头疲惫),展现知识分子共同的生存艰难。

4. 温暖的幻想
结尾突发奇想:要是友人能抱着铺盖来,两人"一灯两影"彻夜长谈该多好。"万事听乖戾"表示哪怕外界再荒谬,只要有知己相伴都无所谓。这种质朴的想象反而最打动人心。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孤独感具象化:用织布比喻才能被埋没,用星宿比喻相见之难,用逆风雨比喻不合常理的泪水。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一床一灯)反而成为最奢侈的愿望,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同身受这种"他乡遇故知"的渴望。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