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后与友人泛舟探访僧舍的闲适之旅,充满宁静淡泊的意境。
开头两句说"年末还能享受清静的游玩,恰好经过野渡看到渔船",点明这是岁末难得的闲适时光。野渡渔船的出现暗示着远离喧嚣的隐逸氛围。
三四句写景很有画面感:"穿过小桥时溪水湍急,斜风扑面;披雪的僧房在落日中显得格外幽静"。一急一静形成对比,风雪中的僧舍更显超脱尘世。
五六句转向人物活动:"在远离尘世的地方闲聊,烤着商陆根取暖;虽然还是冬天,但林中已能感受到春意,穿着木棉裘也不觉得冷"。这里用烤火取暖和木棉裘的细节,表现出与僧人相处的温暖惬意。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平皋上的鹤发老翁如今在哪里?望着寒山吟诗,我们不禁一起点头会意"。通过"鹤叟"这个意象,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而"共点头"的细节则生动展现了与友人志趣相投的默契。
全诗通过雪景、僧舍、烤火、寒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中带着温暖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喜爱。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又有人物互动的温馨场景,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