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濮阳人登眺江亭赋长韵(题拟)

閒步江亭驻客行,殿台高敞杜鹃声。
风生屈宋魂应散,雨过黄娥恨亦轻。
春笋乱穿阶藓缺,晚霞旁衬野花明。
翠华不返蒲关去,鸳鹭数行松韵清(同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边登高远眺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融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淡淡的怀古之情。

前两句写诗人漫步江亭,驻足远望。高耸的殿台与杜鹃啼鸣声相互映衬,既有视觉的壮阔,又有听觉的悠扬,一下子把读者带入春日江边的场景中。

中间四句用两组精巧的对比:先是用"风生雨过"的自然变化,引出对屈原、宋玉(古代文人)和黄娥(可能指古代才女)的联想,说风雨过后,连古人的愁绪都变淡了,暗示眼前美景让人忘却烦恼。接着用"春笋穿阶"和"晚霞映花"的鲜活画面,展现春天旺盛的生命力——新生的竹笋顶破石阶上的苔藓,晚霞把野花衬托得格外明艳。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到"翠华不返"(可能指帝王不再巡游),但眼前仍有成行的鸳鸟、清朗的松涛声,在怀古的思绪中又回归到宁静的自然景象,给人余韵悠长之感。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春日纪录片:有远景(殿台晚霞)、有特写(春笋野花)、有画外音(杜鹃松涛),还有对历史人物的闪回镜头。诗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巧妙编织在一起,既让我们看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又感受到一丝时光流转的怅惘,最终留下清朗悠远的意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