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旅途中的生活小景,充满烟火气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写景:干枯的老树把藤蔓当作新叶(显得生机不足),远处的山峰像女子盘起的发髻(勾勒出山形轮廓)。这些景物暗示着诗人正在荒僻之地赶路。
中间四句转入抒情:诗人自问为何每次远行时,都没人提醒自己按时吃饭(流露出孤独感)。他此时正走在浙江边界人烟稀少处,离江东老家已经很近(思乡之情暗藏其中)。
最后两句最妙:小旅店的炊烟像有感情似的,从茅草屋顶飘出后,又在空中盘旋不肯离去(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对温暖人间的留恋)。这缕恋家的炊烟,正是诗人内心对归家渴望的投射。
全诗通过枯藤、远山、孤旅、炊烟等意象,把游子思归的淡淡愁绪融入日常场景,语言平实却耐人寻味。特别是"飞出却飞还"的炊烟,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可见可感,展现出古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智慧。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