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路上遇到一位治水功臣潘中丞(潘时良)南归时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功臣的功绩与朝廷态度的微妙反差。
前两句说潘中丞两次奉命治理黄河源头,三次督办军需物资进京,用具体数字突出他的勤勉。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你以为百姓会歌颂他吗?其实他能够平安归来已是皇恩浩荡——"销骨"形容耗尽心血,"转成恩"带着讽刺,暗示功臣能全身而退就算幸运。
五六句用典故暗喻现实:"赐环"指古代召回流放臣子的玉环,这里说即便将来被重新起用,潘中丞的忠心也不会变;"投璧"用春秋时卞和献玉反被砍脚的故事,暗指忠臣反遭猜忌的历史循环。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若有人问治水的功绩是否载入史册,作者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有司马迁那样的史官在呢"。表面说会有人记录功绩,实则暗指当朝史官未必敢秉笔直书,就像司马迁当年遭遇宫刑一样,真正的历史评价可能要等后世。全诗在平静叙述中暗藏锋芒,既有对功臣的敬意,又透露出对朝廷鸟尽弓藏做法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