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雪歌(己亥稿上,清光绪二十五年春、夏)

南天珍木瑰奇绝,花作红霞絮白雪。
文章万丈见光燄,谁意飘零更高洁。
峤南火维见雪稀,忽飘扣砌沾罗衣。
初晴林雨苞全坼,微遇山风絮竞飞。
团为雪球散雪气,海国遍寻遗种地⑴。
炎荒得此太奇景,赤日行天雪花坠。
芦花秋雪杨花春,入眼偏惊夏雪新。
旁人莫妄疑轻薄,此花肝胆原轮囷。
入时自作风流格,尚留清白人间说。
偶教痼疾起烟霞,劫火不妨烧雪魄⑵。
奇花曾为吟春红,长夏仍教住雪中。
英雄心性由来热,待竟苍生衣被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南方罕见的奇树,它的花像红霞,飘絮似白雪,展现出壮丽又高洁的独特美感。诗人通过几个层次传递了深刻的思想:

1. 自然奇观的震撼
诗中"赤日行天雪花坠"等句,生动刻画了南方炎热夏日里如雪纷飞的飘絮景象。这种反季节的"夏雪"打破常规(芦花秋雪、杨花春雪),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突显自然的神奇。

2. 借物喻人的品格
表面写花絮,实则寄托人格理想。诗人强调这种花絮"高洁""肝胆轮囷"(比喻内心正直),即使被人误解"轻薄",仍保持清白本质。后文"劫火不妨烧雪魄"更体现其不畏摧折的坚韧。

3. 英雄抱负的流露
结尾点明主旨:这种花看似柔美,却怀有"英雄心性"。它不满足于供人观赏,而要像棉花一样"竟苍生衣被功"——完成造福百姓的使命。这里将个人理想与民生责任相结合,升华了全诗境界。

全诗巧妙融合写景、咏物与言志,用绚丽的自然意象包裹着炽热的济世情怀,展现出知识分子既追求高洁品格又心系苍生的精神世界。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