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诸葛用中归真观三秀亭纪兴
舟次蒙城驿,名山未暇登。
归真闻有观,览古岂无朋。
小径松间入,危阑竹外凭。
亭标三秀异,境胜万人称。
玉气朝凝润,霞光晓散澄。
云房通曲密,蕊殿肃严凝。
济胜资佳具,扶颠藉老藤。
未能忘臬兀,岂敢肆骄矜。
长啸孙登解,躬耕诸葛能。
华林散鹿迹,断港聚渔罾。
九酝浮鹦鹉,三花覆毾㲪。
潭清容可鉴,谷响语还应。
石上便清坐,松根称曲肱。
愧予才潦倒,羡子思川腾。
扰扰磨旋蚁,营营棘止蝇。
四三狙赋芋,九万海抟鹏。
独客仍疏懒,顽仙绝爱憎。
行歌采芝曲,归理读书镫。
空谷怀佳士,孤云愧野僧。
赋诗惭缪拙,聊以纪吾曾。
归真闻有观,览古岂无朋。
小径松间入,危阑竹外凭。
亭标三秀异,境胜万人称。
玉气朝凝润,霞光晓散澄。
云房通曲密,蕊殿肃严凝。
济胜资佳具,扶颠藉老藤。
未能忘臬兀,岂敢肆骄矜。
长啸孙登解,躬耕诸葛能。
华林散鹿迹,断港聚渔罾。
九酝浮鹦鹉,三花覆毾㲪。
潭清容可鉴,谷响语还应。
石上便清坐,松根称曲肱。
愧予才潦倒,羡子思川腾。
扰扰磨旋蚁,营营棘止蝇。
四三狙赋芋,九万海抟鹏。
独客仍疏懒,顽仙绝爱憎。
行歌采芝曲,归理读书镫。
空谷怀佳士,孤云愧野僧。
赋诗惭缪拙,聊以纪吾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蒙城驿时,因时间有限未能登临名山,转而探访归真观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与隐逸的情怀。
诗中先用"小径松间入,危阑竹外凭"等句勾勒出观中幽静的景致:松竹掩映的小路、高耸的栏杆、标致的三秀亭,还有清晨的玉气霞光,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云房""蕊殿"等建筑更增添了道观的庄严神秘。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境:一方面羡慕诸葛亮躬耕陇亩、孙登长啸山林的隐逸生活,用"华林散鹿迹""潭清容可鉴"等意象描绘理想中的清净世界;另一方面又感叹自己才疏学浅,像"磨旋蚁""棘止蝇"般在俗世中打转,难以超脱。
最后诗人以自谦作结,说自己写诗笨拙,只是记录此行见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采芝""读书"这种清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佳士""野僧"这类高洁之人的敬慕。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既向往超然物外,又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羁绊的复杂情感。诗人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如松竹、霞光、清潭)与巧妙的典故(诸葛亮、孙登)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那种"身在红尘,心向林泉"的精神追求。
袁华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