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崔孝子
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
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
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
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
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
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
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
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
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
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
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
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描述崔孝子的感人故事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个家庭在战乱中的遭遇以及崔郎的勇敢和孝顺行为。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1. 诗的开篇描述了战争的场景:“洪洞山前震鼙鼓,东家被杀西家虏。”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四处逃散。
2. 接着,重点落在了崔郎身上:“崔郎逃兵山更深,手引诸儿背驮母。”崔郎在逃避战乱的同时,还不忘孝道,背着母亲逃生,并且带着自己的孩子们。
3. 诗中还描绘了途中的艰辛:“须臾兵急行恐迟,月昏霜滑山险巇。大儿牵衣小儿哭,心在护母宁恋儿。”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夜晚的黑暗、严寒的天气和险峻的山路。崔郎心中挂念着母亲的安全,甚至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孩子。
4. “仓皇弃儿巅岩里,永割慈情知必死。”这句诗描绘了崔郎为了母亲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刻——将自己的孩子藏在岩石中,这意味着他必须割舍对孩子们的疼爱,而且知道可能会失去他们。
5. 诗的结尾充满了惊喜和感动:“明朝邻里忽抱还,全家相看尽惊喜。”第二天,邻居们找到了被遗弃的孩子们,并安全地将他们带回。这种戏剧性的转折给全诗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感人的氛围。
6. 诗人最后感慨道:“我知此事由衷情,不有神护安能生。”诗人相信,没有神的保护,崔郎和他的家人不可能经历这么多困难后仍然活着。这里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孝道和坚韧精神的赞扬。
7. 结尾描述了崔郎一家的现状:“儿今拜父孙拜母,一家团栾居乐土。”经历了一切之后,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崔孝子的故事,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孝道、亲情和坚韧。它用生动的语言和戏剧性的情节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传达了深刻的道德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