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杖

嶰谷新裁六尺形,半含宫徵半扶行。
吹时只恐成龙去,策处常疑作凤鸣。
挂壁影怜秦女瘦,敲门音合舜《韶》清。
月明拄向仙坛上,同和钧天奏九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箫杖》描绘了一根既能当箫吹奏又能当拐杖使用的神奇竹杖,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音乐之美。

前两句说这根六尺长的竹杖刚做好,一半是乐器能奏出宫商角徵羽的音调,一半是拐杖能支撑人走路。诗人用"半含宫徵"的巧妙说法,把音乐元素直接融入竹杖的物理形态中。

中间四句用夸张的想象写竹杖的神奇:吹奏时担心它会化作飞龙升天,拄地行走时仿佛能听见凤凰鸣叫;挂在墙上时瘦长的影子让人想起吹箫的秦女弄玉,敲门时发出的声音堪比上古圣君舜的《韶》乐。这里用"成龙""凤鸣"的神话意象,加上秦女弄玉和舜帝的典故,把普通竹杖写得仙气飘飘。

最后两句把场景拉到月下仙坛,说这根竹杖在明月下拄着登上仙坛,能与天庭仙乐《钧天广乐》一起演奏。结尾的"九成"指乐曲反复演奏九遍,余音袅袅的感觉扑面而来。

全诗最妙处在于把实用器物写出了仙气,通过音乐与神话的层层渲染,让一根普通竹杖既能接地气地当拐杖,又能飘然成仙奏天乐,在虚实之间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0